IMG_5827  

 

[做菜的背影]

旅行中最美好的事,通常不在計劃內,那間一直想去的咖啡店沒有開,我索性不看地圖,在那霸的街弄裡迷走,不設定要去哪裡,也沒預期會遇見什麼。

然後,一間毫不起眼的傳統食堂就座落在路邊,我推開門走了進去,沒有任何裝潢,因為24小時營業,有的是趴在餐桌上睡覺的宿醉青年,西裝筆挺,翻看報紙的上班族歐吉桑,還有一早準備出遊,聒噪不休的女孩們。

多麼強烈的生活感啊,各種不同的客人風貌,是沒有設計的自然設計,我挑了吧台最角落的位子坐下,一邊痛恨自己的職業病不該在度假的時侯發作。

我的工作時常要去參觀各種厲害的餐廳,但沒有一家會讓我想一而再,再而三的回去,反而是那些傳統樸實的庶民料理,吸引著我像鮭魚般不停返回,魂牽夢縈。

食物本身才是一家店最重要的主軸,能夠做出讓人怎樣都吃不膩的料理,是真正厲害的廚師,如果功力強到足以創造持久不滅的美味記憶,根本不需要換菜單,這就是那些老店的壽命可以一代傳過一代的原因,不是它需要客人,而是客人不能失去它。

我喜歡這裡的氛圍,就算我是個外國人也覺得隨意自在,不用管太多繁瑣的用餐禮儀,阿姨在爐火前熟練的翻鍋,一道道客人點的菜,就這樣活生生在我眼前誕生,我好像坐在食堂的搖滾區,我無法轉移我的視線。

跟著飯菜飄出的香氣,我回到了阿嬤家,那個只能站著一個人的小小廚房,我坐在台南古早年代的窄樓梯上,看著阿嬤做菜的背影,滿室油煙瀰漫著,彷彿參加一場烹煮食物的神秘儀式,我貪婪大口吸進所有空氣裡
的味道。

因為阿嬷的好廚藝,讓我的嘴被養刁,用醬油砂糖調味的蒜燒吳郭魚、簡單川燙的蒜泥白肉、包入荸薺的炸肉丸、煎得焦香的蔥蛋
⋯⋯,看著阿嬤從洗菜到上桌的流程,就是我每天的小旅行,是種在骨肉胃腸的文化,永遠斷不了根。

食物養大一個人,也影響一個人,食物是我和阿嬤最深的連結,我不怕喧鬧濕滑的傳統菜市場,我喜歡藏身巷弄的在地小吃,那是從小的養成,而回憶是最好的佐料,無可取代。

在阿嬤老了以後,我就沒吃過她煮的菜了,再更老一點,阿茲海默症啃食了她的健康,她的廚藝,她的靈魂,我長大的速度,追不上阿嬤老去的速度,長大的定義是真正了解,為五個孩子、十三個孫子親手準備一頓飯有多麽珍貴,幾乎就是阿嬤全部的人生這件事。

電視劇裡,常演出死囚的最後一餐,我總會病態的想著,如果我可以決定人生最後一頓飯,絕對不會是滿漢全席或是高檔料理,而是阿嬤的家常菜,終其一生,我們追尋的,往往就在原點。

我們的過去、現在與未來,其實是三線共構的,在沖繩的小食堂裡,我通向了記憶中最完好的阿嬤,咀嚼人世間最單純的幸福。

~流放的正面
  001

 

文章標籤

陳秀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